奇乐电影网
影评首页  »  电影评论  »  《金陵十三钗》:人性的,更人性的

《金陵十三钗》:人性的,更人性的

2012-01-05 13:33:41   来源:   点击:加载中 我要评论 打印

这一次的《金陵十三钗》,张艺谋终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化,拍出一部很拿得出手的大片,虽然最终呈现出来的是很好莱坞模式的作品,但这一次张艺谋骨子里的俗气做了最大克制;虽然片中仍然不乏形式化的场面和色调处理,但整体是难得一见的精心之作。

一、故事

面对国际,张艺谋一直算是中国电影的符号。从历史而言,他却不是电影艺术水准第一人,2000年之前,不如陈凯歌,2000年以后,不如李安。总的来说,张艺谋都自认编剧功力薄弱,不大会讲故事,对于一个蜚声国际的大导演,这话说出来很不可思议。但从《活着》之外的张艺谋作品看,早期都十分依赖文学原著,90年代中期以后,十之八九都是失败的例子。

《金陵十三钗》对于张艺谋十余年来,仅仅是扳回一城,但这一次却几乎达到了一种史上最佳的地步。他自以为确实遇到一个好故事。其实,《金陵十三钗》的故事很收敛,但同样很残酷,在刻画当时情景之下的人物,严歌苓依然不失批判色彩。但电影中却拿掉类似思索的部分,只把故事过程放大,添加更多的牺牲意味。对于观众情绪控制而言,非常精打细算。

故事本身是有史实依据,但背景虚构。因此,对于解读而言,就可以做各种发挥。电影显然把重点放在人性升华的立场,“商女不知亡国恨”是一句著名的唐诗,最终故事因此有了颠覆性的诠释,故事的价值在于还原了人性的光辉。

二、场面
 
《金陵十三钗》耗了很多财力,请来相当出色的贝尔,拍出很有气势的战争场面,既有时代气息又不失造型感的布景,不放过些许细节的道具。但在银幕上又仍然保持很张艺谋式的浮华气息,这就是张艺谋的风格。

张艺谋对于影片很大程度上也强调真实,影片基本用的是叙述者书娟的回忆,带着窥探的视角,同时也是记录、写实的风格。但由于是后来回忆,所以,其实在某种程度而言,真实性是经过大脑“过滤”的,很多地方又流露出“很梦幻”的感觉,“不真实”的味道同样突出。恰恰这是《金陵十三钗》在写实的同时又“写虚”的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味道。张艺谋那种浮华的场面正为这样的镜头添加了细腻的感觉,表达出创作者对故事情节的升华。例如开篇那场为了场面而场面的战争戏,但在内涵上,却是表现了国军的牺牲,一种仪式般的慢镜,同样最后李教官的牺牲,爆炸都犹如礼花一般盛放,还有女学生唱诗的时候,剪接到地窖中的妓女们身上的光辉,几乎所有重要的段落场景,都有某种情感上的表达,每场戏也都精雕细刻,通过情感在落实到质感的画面上。

三、人物

虽然,故事对于张艺谋而言已经是诟病多年的阮肋,但光有故事并不见得就好。《金陵十三钗》在故事之外做到了人物的显现,通过好莱坞式的处理达到了通俗的人性化效果。虽然,在很多地方带着煽情的目的,但整体精良,已经具备深入人心。

贝尔扮演的入殓师约翰,其实并不是整个故事的核心,但作为见证核心和成就主题的重要角色,他是逐渐成立的。约翰起初是一个满身缺点的人,穿上英格玛神父的袍子是为了装饰一下自己,一心想着要钱离开南京,直到女学生受日本兵侮辱和残杀,一时冲动开始扮演英雄,当所有人都把希望放在他这样一个外国人身上时,他才开始主动蜕变,尤其是最后陈乔治提出要扮演女学生那一场戏,约翰彻底改变。影片最终似乎没有让贝尔完成高潮部分的释放,我觉得故事已经达到了完整性,正如前面说,他其实不是故事真正的核心,他只是一个见证者,完成自我的救赎,他实现了玉墨等人牺牲的承诺,救走了女学生,故事已经完整。贝尔相当准确的达到影片需要的效果,没有抢戏,这一点恰恰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他的出色。

玉墨和一群姐妹起初也是不好的印象,因为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让人不免反感,浓妆艳抹的形象也和当时教堂的环境格格不入。但面对生死,面对浦生、姐妹和女学生的寻死,和自己的尊严,“十三钗”身上的人性污点的抹去,是整个电影的“魂”,这个“魂”恰恰因为玉墨等人而立起来。例如一再被拿来做看点的与约翰的激情戏,玉墨说“我的身体明天就不属于我了,现在就带我回家”时,两个人一个是妓女一个是小混混,原本调情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无所谓的事情,但两人这一刻有了真感情,而且都知道明天以后九死一生很难有再见的可能,所以激情戏在这里是可以接受,但没有拿来做卖点的意思,整个画面也很节制,并不过头。在玉墨这个角色上,倪妮算是很到位了,玉墨并不是一个纯粹自甘堕落的女人,某种意义上,她身上有一种独特的秦淮女子的韵味,有文化有人格尊严,更重要的是在国难时期敢于牺牲和担当,这是一种象征(后面还会谈到这一点),在恢复女生装扮时,又能表现出另一番本色,可见倪妮的潜质不差。

而其他的姐妹也大多有到位表现哪怕最后一起上车的时候,有怕死的一幕,张艺谋所说的“人性的光辉”并不是要无限放大英雄一面,而应该是捕捉到完整而真实的人性。
对于女学生,书娟等人一开始瞧不起妓女,书娟与当了汉奸的老爸孟先生决裂,某种程度上也有不成熟和缺乏宽容心的不足。但是很快在日本兵闯进来后,却能逐渐成长,与妓女们渐渐改善关系,到最后相约赴死,也是有一个过程。

对于李教官、陈乔治等人,电影虽然场面不多,但都有关键的戏份让人闪光,在李教官身上,我觉得不是打阻击,也不是慷慨赴死,而是面对妓女的挖苦讽刺,他拜托妓女照顾好路上救的浦生,其实他的兵已经全部死了;而陈乔治,就是那场主动要当伪娘替女学生去死的一场戏,两个人物都显得光芒四射。

四、主题

影片的水准除了以上方面之外,还有很重要一点,也许还是最决定性的一点在于主题的挖掘。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而言,好的作品要有丰富的回味空间,也需要不亚于原著甚至超越原著。当年的《霸王别姬》和李安的《色戒》就是如此。尤其张艺谋真正有压力的导演正是学贯中西的李安,《英雄》之于《卧虎藏龙》,好比今天《金陵十三钗》之于《色戒》。

同样来自著名有美国生活背景的女作家,同样表现抗日战争时的沦陷区,同样对原著进行了大篇幅改动,同样大量好莱坞模式同样拿出卖身体的女人说事儿……但比较之下,严歌苓毕竟不是张爱玲,张艺谋也毕竟不是李安。《金陵十三钗》的改动,很大程度是为了使故事叙事更好莱坞,更流畅更好看为基础。例如贝尔扮演的约翰那种不完美的性格,成长为英雄的途径。而重点则在玉墨等在危机关头的救赎理念,对人性污点的宽恕等,这种完全好莱坞化的视角使这一电影某种意义上说,这证明了中国导演也能拍好莱坞电影,但这实在不太像一部主题挖掘更深的电影。

人性的是做到了,但更人性的是主创人员对影片内涵的丰富化,而不是单纯化,所有的电影都在呼吁人性,但是,是不是需要世界上所有的人性都在电影中表现一致?确实,人性的表现在重点于采取什么样的范式。模仿好莱坞的升华和救赎为人性光辉,不能说不好,但《金陵十三钗》终究与《辛德勒名单》和《拯救大兵雷恩》主题有多大差异?甚至这部影片连场面都是人家片子的团队来做的,模仿痕迹依然局限了中国人自己对那场灾难和那个故事的解读。

相反,如《色戒》对原著的解读,李安比张艺谋走的更远,《色戒》还有专门的美国编剧参与故事创作。但最终《色戒》在故事主题的挖掘上,王佳芝这个女学生的命运,也包含了背后一群学生在那种时代下荒谬而盲目的报国方式。情感的选择是一条主线,但不是唯一的情节线。整个影片其实有很多含蓄而广阔的留白,影片的情感始终是压抑的,这未必是原著的主题,但电影给人回味的余地很大。

张艺谋在《金陵十三钗》中,在主流价值观上,情感流露非常饱满,但给观众回味的地方却不算很大,莫非仅仅在于“十三钗”最终命运如何上?这一点虽然并不影响整个电影的完整性和流畅性,但妨碍了对主题更人性的升华……这是唯一的一点遗憾,甚至就连原著,对神父和教堂场景等描绘都是有反思精神的,电影虽然时刻照耀着教堂神圣的光辉,但都是用来反差和对比,缺少沉淀的思考,或者沉淀的还不够。

例如,对于南京这座城市,本身就有浴火重生的精神,可以说只要是南京人,骨子里都强烈感到这样一种心灵的负重。张艺谋在南京这个主题上,也使自己达到一种“重生”一般的传奇。但是南京所负重的价值,承载的对中国人的意义,电影还是倾向于简化,如张艺谋本身说过的“多做减法,少做加法”,当然,这一次他做的比较出色。

在《金陵十三钗》中,可以理解为南京是通过这些女人用阴柔的气质化身为刚烈的寓言,印象中江南文化一向是阴柔的代言。但其实江南是以刚烈为精魂,自古就是,正如我曾经在另外的影评中,引述过吕思勉先生的观点,从吴越争霸、项羽八千子弟破秦到东吴火烧赤壁,就算到秦淮八艳的风月传说中,柳如是、寇白门和李香君等人那也是不逊男子的人物。所以,这个故事是以表现妓女为“魂”,她们在那个危亡的时刻,很普通甚至在旁人眼中很下贱的身份,完成一次圣洁的救赎。在南京这个当时国都,千年文明的名城最悲壮黑暗的时刻,她们是最闪耀的星辰,如同教堂那五彩斑斓的玻璃窗,透着温暖的光亮。虽然她们秦淮女子的身份不那么光彩,但最终她们的人格是光彩的,这也是需要历史正名的人性的光辉。所以,最终过了许久以后,在书娟的回忆中,她们这一群并无真实姓名的女人,最后让人记住的正是最鲜艳明亮的一幕,她们的名字和金陵是一体,血肉相连,她们就是南京的文化象征。


Copyright © 1998 - 2010 Q6636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

本网站电影、影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只代表作者个人意见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有引用,请加上文章出处和链接。